2015年12月19日星期六

2015年12月15日星期二

2015年12月5日星期六

左翼自由主义者在当代中国:如何思考?如何行动?

在最近的专栏文章()中,陈纯提出了“左翼自由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围绕这一命题探讨当前中国左翼自由主义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遭遇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对策。对他的这些分析,我并不十分认同,因此冒昧撰文商榷。

2015年10月29日星期四

美国的枪支问题(一)第二修正案之争

(本篇删节版首发澎湃新闻

美国的枪支问题(一)第二修正案之争

讨论美国政治,枪支管控是绕不开的话题。这个话题涉及到哲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各种争议盘根错节,常令观者无所适从。要分辨不同立场的是非曲直,单凭一两篇快餐式的评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系列文章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分别深入梳理,方有可能中肯地呈现出枪支问题的全貌。

2015年8月21日星期五

权力结构的语境

美国又进入了总统大选季,共和党于86日率先开展了首场党内初选辩论。直到计划两个小时的辩论进行了四分之三时,主持人才首次、也是全场唯一一次,就种族关系提问。而唯一被问到的参选者,黑人医生本·卡尔森(Ben Carson),也以“我在动手术时从没注意过病人的肤色”,轻描淡写地将此问题一带而过。毕竟共和党的选民核心是白人福音派,种族冲突并非他们关心的首要问题。
这与民主党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里兰州前州长马丁·欧马利(Martin O’Malley)上个月参加了一次政治集会,为自己竞逐民主党的提名而造势。集会过程中,当听到台下黑人听众高喊“黑人性命,举足轻重!(Black lives matter!)”的口号时,欧马利回应道:“黑人性命,举足轻重。白人性命,举足轻重。所有人的性命,都举足轻重。(Black lives matter. White lives matter. All lives matter.)”一句话捅了马蜂窝,台下听众群起嘘之,亲民主党媒体也连夜口诛笔伐。欧马利反应还算迅速,第二天便公开道歉,并在尔后的竞选中重点宣传自己对种族政策的规划,试图以此挽救在本党选民中的形象。
对不了解美国政治的人而言,欧马利一事引起的激烈反应或许颇难索解——什么?难道不是每条人命都举足轻重吗,凭什么黑人要在言辞上得到特殊的尊崇?连“白人性命举足轻重”都不让说、说了还要道歉,这不是赤裸裸的“反向种族歧视”吗?民主党一方怎么“政治正确”到了这个地步,连言论自由原则都弃如敝履?——诸如此类。
任何话语都要放在相应语境中,才能理解其背后的意义。从崔文·马丁(Trayvon Martin)到瑞吉娅·波义德(Rekia Boyd),从埃里克·加纳(Eric Garner)到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近年来警察与治安人员杀死手无寸铁黑人的一连串争议命案,以及接踵而至的从轻判决,引发了社会对执法与司法系统中种族成见的高度关注。“黑人性命,举足轻重!”这个口号正是针对这些命案与判决,在抗议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也只有在对黑人的种族成见根深蒂固的现实语境中理解,方可真正体会到口号中蕴藏的愤怒、悲哀与无奈。
毫无疑问,从抽象的原则上说,所有人的性命,不论肤色,都是举足轻重的。但在现实中,受到种族成见迫切威胁,最容易无辜丧生警察枪口下的,是黑人,而不是白人。在这种情况下,喊出“黑人性命举足轻重”,绝无“白人性命无足轻重”、或者“黑人性命比别人举足轻重”的意思,而是要提醒整个社会:尽管每个人口头上都念叨人人平等,但对黑人的种族成见,却常常让许多人忽略了“黑人是人”、“黑人性命举足轻重”这样简单的道理,忽略了既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如何与种族成见共生,令相当多数的黑人陷入集体的险恶境地。正因如此,面对“黑人性命举足轻重”的呼声,答以“白人性命也举足轻重”,无异于暗示说:黑人所遭受的成见与歧视无关痛痒,没必要格外申诉,也不值得作为迫切的议题单独处理。这样的态度,怎能不引起关心种族问题者的不满。
可以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交织而成的权力结构power structure),以及不同身份所属群体在此结构中的权力差等power differential),正是理解现实问题的最重要的语境。其重要性——及其遭到的忽视——绝不限于种族领域。比如,对“同志骄傲(gay pride)”这个概念,常有人愤慨道:“同志比直人了不起吗?既然声称性取向平等,凭什么又觉得身为同志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身为同志值得骄傲,那身为直人就不值得骄傲咯?”正因如此,美国、巴西、匈牙利等不少国家,都有人打着“直人骄傲(straight pride)”的旗号,组织反同性恋游行。
然而与“黑人性命,举足轻重!”的口号一样,“同志骄傲”的概念,并不是说只有同志身份才值得骄傲、直人身份就相反应当引以为耻,而是用来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当今社会仍然是一个由“异性恋规范(heteronormativity)”占主导的社会,主流文化自觉不自觉地推崇传统的性别角色,异性恋者“日用而不知”地享受着伴随其性取向而来的种种特权,同性恋群体在生活中经常要面对异性恋者无从体会的排斥与霸凌。传统性别权力结构的语境,对许多同性恋者的自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与损害;而“同志骄傲”正是用来对抗这种效应,令同志们得以感受支持与团结、维护自身尊严的武器,也提醒着异性恋者注意到周遭的不公、为社会的多元与宽容发声出力。
在现代政治光谱中,“左”与“右”是最常见的、也是用法最为混乱的一对概念。根据其中的一种用法,“左”与“右”的区别,在于对权力结构语境的重视与轻视。这种意义上的右翼认为,只要建立了形式平等的法治与不受干预的市场,社会竞争的隐蔽之手自会奖善惩恶、酬勤罚惰;说在这些制度之外还存在什么隐性的“权力结构”、说这些隐性“结构”中的“权力差等”会对弱势群体造成压迫、说我们应该尽力打破这些隐性的“压迫”,不是耸人听闻,便是庸人自扰。相反,这种意义上的左翼则认为,权力结构与权力差等,是真实且顽固的存在;形式平等与市场竞争固然极其重要,但并不足以消除弱势群体遭遇的不公与不幸,甚至有时候反而会固化和加剧他们的困难;因此,打破隐蔽的恶性权力结构、或者至少抵御这些结构对显性制度的扭曲,便构成了政治生活中无可回避的挑战
基于这种用法,人们的确有理由给美国两党贴上常见的标签:共和党属于右翼,民主党属于左翼。

(作于88日,首发端传媒

2015年8月6日星期四

A Note to My Daughter

Dear Bumo,

When you grow up, you shall know the meaning of your name: "Do not acquiesce! Speak up against injustice!" At first you may feel confused, burdened, overwhelmed. But then, understanding that in giving you this name daddy has also given you support and solidarity, you shall be proud and confident, encouraged and empowered. You shall not acquiesce. You shall speak up against injustice. You shall fight for yourself. And not only for yourself, but for all the humiliated and the injured, the disadvantaged and the bullied, the silenced and the excluded. You shall fight for a better world. And you shall have one.

Love,
Daddy

2015年7月10日星期五

美国政治:接下来看什么?

(作于71日,删节版刊于新浪国际《天下周刊》第1期) 

2015年7月4日星期六

七月四日

 我们两口子本来每个月轮流负责小林宝的起居注,结果最近这段时间都太忙,一拖再拖,终于回想不起她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美国人”这个身份产生认同。有一次她对外婆说:“我是美国人,美国是我的家;你是中国人,中国是你的家。”外婆:“爸爸妈妈也是中国人。”小林宝愣了一下,愤怒地喊道:“不是!爸爸妈妈也是美国人!我不要他们做中国人!你和外公,还有爷爷奶奶,你们才是中国人!”
她喜欢妈妈给她买的美国地图拼图。每次拼完,指着右上角:“这里是纽黑文,我住在这里。”指尖划到左下方:“这里是亚利桑那,我的好朋友的爸爸去那里工作了。”但她对纽约没有感情,妈妈告诉她:“你是在纽约出生的,算是纽约客哦。”她说:“不是!我不要在纽约出生。我是在纽黑文出生的,是纽黑文客。”纽约在她的记忆中,只是爸爸经常去的地方,摆家家酒时自言自语:“我送爸爸去火车站。爸爸要去纽约工作,晚上等我睡着了他才回来。”
外公来了,全家人一起出门旅游,猜猜路上最让她感兴趣的是什么?看到联合国前长长一排旗帜,她困惑地问:“美国旗呢?有没有美国旗?美国旗在哪里?”一面一面数过去,找到了手舞足蹈:“美国旗——我的旗!”长途客车上百无聊赖开始耍宝,只要对她说声:“你注意看着窗外一会儿没准有美国国旗经过。”她立马把小脸贴在玻璃上,聚精会神地盯着前方。在一个纪念品店里,妈妈经受不住她的死缠烂打,给她买了一面小小国旗,她紧紧地攥在手里。回到家第一件事,是让爸爸把旗端端正正插在书橱顶上。
一家人在耶鲁校园里闲逛,小林宝玩得太累,不知不觉睡着了。外公抱着她在长椅上休息。小林宝醒来,一睁眼看见是外公,急得大喊:“我不是你的宝宝!我是美国娃,不是中国娃!”可是到了去机场给外公外婆送行那天,小林宝又舍不得了,哭着说:“我不要做美国人了,我要跟你们一起去中国。”“可是爸爸妈妈要留在美国呀,你自己跟外公外婆回中国吗?”“嗯!”小林宝答应得挺痛快。不过没一会儿她又反悔了:“我想我还是回纽黑文吧。”
生日快乐,小林宝的国家。


2015年6月24日星期三

邦联旗飘扬

617日晚,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市。白人至上主义者迪伦·茹夫(Dylann Roof)闯入一座黑人教堂,枪杀了九名正在诵读圣经的黑人信徒,其中包括州议会参议员克列门塔·品克尼(Clementa Pinckney)。此事震惊全美,人们或寄托哀思,或谴责罪犯,或借机展开对枪支管控、精神疾病、种族冲突等问题的讨论。就我自己而言,惊愕悲痛之余,首先想到的是几年前去南卡首府哥伦比亚市开会时的见闻。

2015年6月18日星期四

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观

[本文是在〈伯林的自由观:误读与审视〉系列的第两节基础上整理修改而成的;发表于《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19期(2014),法律出版社,第1-27页。]

2015年5月3日星期日

纽约文化沙龙:哲学的性质和意义——从规范的视角看

链接:http://nyshalong.com/event/83

主讲人的话:

        哲学是干嘛的?哲学有什么用?哲学能否为我指明人生方向?哲学真是其它一切学科的基础?哲学不是早该被科学淘汰了么?哲学有切实可靠的方法吗?哲学研究几千年下来到底有啥进展?哲学家之间吵来吵去似乎从来没达成什么共识吧?哲学问题是不是根本无解甚至毫无意义?

        ——这些是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相信也是不少非哲学专业人士在听到“哲学”一词时脑中闪过的困惑。本期沙龙,我希望用尽可能通俗的方式给出尽量令人满意的解答。我将在不同哲学领域中各选若干议题,以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与规范性为线索,说明哲学的对象与方法,并展示哲学如何解决人们在道德原则、法律条款、社会制度、公共政策、科学立场、个人信仰等诸多层面上的争议。

2015年5月1日星期五

2015年4月15日星期三

希拉里的竞选启动广告与社会观念的变迁

许多年以前,当比尔·克林顿在由国会两院压倒性多数通过的《捍卫婚姻法案》(Defense of Marriage Act,简称DOMA)上签字、将联邦政府承认的婚姻关系严格定义为一男一女的时候,他一定不会想到,将来某一天,他的妻子,希拉里·克林顿,会打出美国历史上第一支正面表现同性亲密关系、将镜头对准两位帅小伙子牵着的手、听他们喜气洋洋地向世界宣告“我们这个夏天就要结婚了”的总统竞选启动广告。

2015年2月17日星期二

生肖英译:鼠、牛、兔、羊

  羊年到了,关于“羊年”的“羊”究竟是绵羊(sheep)还是山羊(goat)的争论又热闹了起来。其实其它许多生肖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兔”究竟是hare还是rabbit、“鼠”究竟是rat还是mouse、“牛”究竟是cattle还是water buffalo——又或者是bull抑或ox、“猪”究竟是pig还是boar、“鸡”究竟是rooster还是chicken、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思路,是去考察生肖概念的起源、传播与流变,以及诸如华夏先民最先接触驯化的是山羊还是绵羊、“羊”的字义如何演化与扩张,等等。另一种思路则是,给定长期以来这些汉语词汇在指称上的包容性,如何在翻译中准确地传达这种包容(或者说找到与这些概念在恰当情境下的内涵或外延尽可能吻合的对应[注]),从而呈现出背后可能存在的地域文化多元性。[注]比如生肖里的“牛”一方面要包括北方更常见的黄牛和南方更常见的水牛,另一方面又不能把蜗牛、海牛这些伪造家谱乱攀亲戚的傢伙也给算上。对此我曾开过一个(不太政治正确的)玩笑,说袋鼠、蜗牛、壁虎、海兔、恐龙、四脚蛇、河马、商羊、婆猴、田鸡、单身狗、豪猪可以合称为“十二剩肖”。当然,这种情况不是汉语一家才有,比如英语中也存在guinea pig、prairie dog之类名称。

2015年2月12日星期四

廿三祭灶和廿四祭灶

Q在祭灶的时间上,如今大体而言“北廿三南廿四”的格局(当然有许多例外)、以及一些地方“官廿三民廿四”的风俗,究竟是何时形成的?

2015年1月27日星期二

从腊日到腊八

经常有人把“腊八”称为“腊日”。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腊八”即腊月初八,而“腊月”即“腊日”所在的月份。先有腊日,后有腊月,最后才有腊八。腊日、腊八、祭灶、寒衣等节日的分合兴替,背后隐藏着一部中华几千年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