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0日星期四

屯田(2)公孙瓒(中)

很多人都把界桥之战的失利作为公孙瓒政治生命的转折点,认为从界桥之战后,公孙瓒就从“英雄”变成了脓包。比如版面上转载的《老调重谈话赵云》就说:“界桥一战失利,而随后战局的发展对公孙瓚更不利……尽管中央政府后来派人进行了调解,这给了公孙瓚一个喘息的机会,但于战局无补,不意味着他能东山再起……以刘备之才当然看得出形势,他不会给公孙垫背”。这便是界桥之战给我们的一般印象。
然而这一战对公孙瓒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是否真如很多文章里所说的,公孙瓒从此一蹶不振?
在不同的史书、甚至同一本史书的不同部分里,对这件事也仍然有着不同的描述。还是先把这些都摘录下来:

A.《后汉书·孝献帝纪》:
a.(初平二年)十一月,青州黄巾寇太山,太山太守应劭击破之。黄巾转寇勃海,公孙瓒与战于东光,复大破之。
b.(初平三年正月)袁绍及公孙瓒战于界桥,【今贝州宗城县东有古界城,近枯漳水,则界桥在此也。】瓒军大败。
c.(初平四年九月)公孙瓒杀大司马刘虞。

B.《后汉书·袁绍传》:
a.(初平二年)其冬,公孙瓒大破黄巾,还屯盘河,威震河北,冀州诸城无不望风响应。绍乃自击之。瓒兵三万,列为方陈,分突骑万匹,翼军左右,其锋甚锐。绍先令曲义领精兵八百,强弩千张,以为前登。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一时同发,瓒军大败,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级。曲义追至界桥,瓒敛兵还战,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余觽皆走。绍在后十数里,闻瓒已破,发赜息马,唯韂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许人。瓒散兵二千余骑卒至,围绍数重,射矢雨下。田丰扶绍,使漤入空垣。绍脱兜鍪抵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反逃垣墙闲邪?”促使诸弩竞发,多伤瓒骑。觽不知是绍,颇稍引漤。会曲义来迎,骑乃散退。
b.(初平)三年,瓒又遣兵至龙湊挑战,绍复击破之。瓒遂还幽州,不敢复出。
c.(初平四年)天子遣太仆赵岐和解关东,使各罢兵。……三月上巳,大会宾徒于薄落津。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干毒等数万人共覆邺城,杀郡守。……六月,绍乃出军,入朝歌鹿肠山苍岩谷口,讨干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其觽万余级。绍遂寻山北行,进击诸贼左髭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复斩数万级,皆屠其屯壁。

C.《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
a.公孙瓚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改易守令,冀州长吏无不望风响应,开门受之。绍自往征瓚,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瓚步兵三万馀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馀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瓚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瓚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馀级。瓚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义追至界桥;瓚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瓚营,拔其牙门,营中馀众皆复散走。绍在后,未到桥十数里,下马发鞍,见瓚已破,不为设备,惟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馀人自随。瓚部迸骑二千馀匹卒至,便围绍数重,弓矢雨下。别驾从事田丰扶绍欲卻入空垣,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强弩乃乱发,多所杀伤。瓚骑不知是绍,亦稍引卻;会麹义来迎,乃散去。
b.绍既破瓚,引军南到薄落津,方与宾客诸将共会,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鄴城,遂杀太守栗成。贼十馀部,众数万人,聚会鄴中。……乃引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遂寻山北行,薄击诸贼(左发丈八)〔左髭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脱,斩首数万级。绍复还屯鄴。
c.初平四年,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和解关东。

D.《后汉书·公孙瓒传》:
a.瓒乃自署其将帅为青、冀、兖三州刺史,又悉置郡县守令,与绍大战于界桥。瓒军败还蓟。绍遣将崔巨业将兵数万攻围故安不下,退军南还。瓒将步骑三万人追击于巨马水,大破其觽,死者七八千人。乘胜而南,攻下郡县,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据有齐地。
b.绍复遣兵数万与揩连战二年,粮食并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绍乃遣子谭为青州刺史,揩与战,败退还。
c.是岁,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

E.《后汉书·刘虞传》:
(初平)四年冬,(刘虞)遂自率诸屯兵觽合十万人以攻瓒。……虞遂大败……瓒追攻之,三日城陷,遂执虞并妻子还蓟,犹使领州文书。会天子遣使者段训增虞封邑……胁训斩虞于蓟市。……时旱埶炎盛,遂斩焉。

——分析以上的史料,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1.公孙瓒破黄巾是在初平二年冬,破刘虞在四年冬(既然“旱埶炎盛”,想是《献帝纪》所说九月无误),“天子遣太仆赵岐和解关东”也在四年:这些都是无疑义的;
2.界桥之战,有归在二年的,有归在三年的,从文义上看,大概双方陈兵列阵是在二年冬,最后“瓒军大败”的战役则是在三年正月;
3.袁绍返回薄落津以及与黑山贼作战的时间有两种说法:《后汉书》称在四年,而且是“天子遣太仆赵岐和解关东”之后,且注明月份,言之凿凿;裴注引《英雄记》则称“方与宾客诸将共会”就听闻魏郡造反,并且“讨于毒”等事均在三年,也就是在“天子遣太仆赵岐和解关东”之前;
4.初平三年界桥战后公孙与袁氏之间的战争,记载不一:《后汉书·袁绍传》说“瓒又遣兵至龙湊挑战,绍复击破之”,且其后果是“瓒遂还幽州,不敢复出”,就象我们常想象的那样——公孙瓒被打“痿”了;而同书《公孙瓒传》中,公孙瓒在界桥之战失败后“还蓟”,袁绍的大将崔巨业“攻围故安不下”,退军时反被公孙大破,并且“乘胜而南,攻下郡县,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据有齐地”(直到初平四年被袁谭打败)——要知道公孙瓒发动界桥大战的目的恰恰就是据有青、冀、兖三州,按本传的说法,甚至是取得了部分的胜利而不是失败了;另外,同传中还说,他破了刘虞以后,“猛志益盛”,与“不敢复出”的说法恰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观《后汉书·刘虞传》,“瓒既累为绍所败,而犹攻之不已,虞患其黩武,且虑得志不可复制,固不许行,而稍节其禀假。……瓒乃筑京于蓟城以备虞。【京,高丘也,言高筑丘垒以备虞焉。解见献帝纪。】”其事当在界桥战后。“犹攻之不已”当是指“遣兵至龙湊挑战”。但公孙瓒并没有“遂还幽州,不敢复出”(《后汉书》“不敢复出”的考语估计来自于《三国志》中“以严纲为冀州,田楷为青州,单经为兗州,置诸郡县。绍军广川,令将麹义先登与瓚战,生禽纲。瓚军败走勃海,与范俱还蓟,於大城东南筑小城,与虞相近,稍相恨望”一段话。),而是因为刘虞“虑得志不可复制,固不许行”,而公孙瓒也意识到,要打败袁绍,必须先消灭和自己的地盘纠缠在一起的刘虞,因此首先“筑京于蓟城以备虞”,也就是瓒传中的“军败还蓟”。公孙瓒先在界桥战败,又受挫于龙湊,再在蓟城筑京,袁绍便以为公孙瓒“不敢复出”了,乃敢“遣将崔巨业将兵数万攻围故安”,谁知公孙瓒追击其后,“大破其觽”于巨马水,“乘胜而南,攻下郡县”,顺势夺取了青州。——这便是我所认为的事情发展的先后。《三国志·陶谦传》注引《吴书》中有一佐证:“(初平四年)曹公……乃进攻彭城……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我们知道界桥战前田揩的“青州刺史”只是公孙瓒所封的虚职,如果没有在后来的确夺取了青州的话,《吴书》是不会把他称为“青州刺史”的。
那么,既然袁绍在界桥大败了公孙瓒,怎么会反被他“乘胜而南,攻下郡县”,以至连青州都丢掉呢?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袁绍当时无暇顾及青州局势。——这也就需要来看看“魏郡兵反”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
(待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