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mposter syndrome
Imposter syndrome这个概念近年很流行,大意是有些人明明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内心深处却总有一种不配得感,觉得自己的成功纯属运气使然,生怕别人有朝一日看穿自己的虚实。这个词如今最常见的翻译是“冒名顶替综合征”,但“冒名顶替”用在这里是错误的,应改为“冒充者综合征”、“冒牌货综合征”、“滥竽充数综合征”均可。
个中区别在于:中文里的“冒名顶替”是指向个体的行为(token-targeting act),说“某甲冒名顶替某乙”,意味着某乙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个体,其身份(“名”)被某甲冒用,某甲改头换面假装成某乙行走于世间(感兴趣者可搜索齐玉苓案、罗彩霞案,都是现实发生的中高考冒名顶替案)。
相反,“冒牌”、“滥竽充数”则是指向类别的行为(type-targeting act),说“这个皮包是冒牌货”,并不是说某人用这个皮包个体替换了另一个具体的皮包个体,而是说把这个本来不属于特定类别(某某“牌”)的皮包个体错误地划入了该类别之中;类似的,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并不是说他假冒了其他某个乐手的身份(比如真正的南郭其实另有其人而且的确是个吹竽高手,如今这个自称南郭的其实真名是东郭),而是说他本来不属于“会吹竽的人”这个类别,却假装自己属于这个类别。
至于“冒充”则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视语境的不同可以指向个体,也可以指向类别。
显然,imposter syndrome并不是认为自己“冒名顶替”了另一个真实个体,而是认为自己是“滥竽充数”的“冒牌货”。
2.
攸关
最近几年国内忽然流行起把“xx matter(s)”句式翻译为“xx攸关”(或“攸关xx”),比如最近的两本书《性别攸关:男性中心的医疗体系如何伤害女性健康》(Sex Matters: How Male-Centric Medicine Endangers Women’s Health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和《攸关时间:论理论与方法》(Time Matters: On Theory
and Method)。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股风潮始于2020年前后中文圈关于应当如何翻译“Black Lives Matter”的争论。当时许多人将其翻译为“黑命贵”,这无疑是错误的:原口号并不蕴含贵贱之别,“黑命贵”的译法从根本上曲解了运动的背景与诉求。有鉴于此,澎湃新闻当时的一个系列专栏选择了“黑命攸关”的译法以相颉颃。
很可惜的是,这个翻译在语法上是不成立的。我推测译者是混淆了“性命攸关”与“人命关天”这两个词的语法结构。当我们说“xx关天”时,意思是xx本身至关重要(所以如果当时翻译为“黑命关天”,语法上就正确了);但当我们说“xx攸关”(或者“攸关xx”)时,意思并不是xx本身至关重要,而是说我们用这个词组去描述的另一个对象A,对xx来说至关重要:比如“浮选槽的日常安检攸关生死(或生死攸关),怎可应付了事”,意思并不是说“生死”至关重要,而是说“浮选槽的日常安检”在决定员工/实习生的“生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如果我们说“人命关天,这种时候当然得马上救人,怎可层层上报坐等领导批示”,强调的就是“人命”本身的至关重要。对应到英文(而且使用matter一词的话),可以把“xx关天”译为“xx matters (to the utmost degree)”,而“(A)
xx攸关”或“(A) 攸关xx”则可译为“(A) matters for xx”。
也就是说,《性别攸关》和《攸关时间》这两本书名都把意思译反了(注意这并非对全书翻译质量的判断,而是一个更普遍的当代中文场域混淆词义的现象)。原书标题强调的是性别/时间的重要性。但中译标题表达的含义却是,某种未在标题中点明的东西,对性别/时间来说很重要;不再是sex/time matters,而成了xx matters for sex/time(例如“chromosomes matter for sex”;“entropy matters for tim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