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星期四

多重身份与歧视的交叉性

多重身份与歧视的交叉性

 2020622日晚,华东师范大学ECNU-UBC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组织了一场许纪霖、刘擎、白彤东、吴冠军四位老师之间的线上对谈,围绕美国当前的反种族主义抗议运动展开讨论。整体而言,四位老师均对这场运动持同情理解的立场,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但对话中的一些具体论述及其背后的思维框架,在我看来仍有可议之处,因此不揣冒昧,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口述后由“澎湃新闻”实习生张家乐帮助整理成文,特此致谢。由于未能现场聆听此次对谈,所有商榷均以事后整理的对谈文字整理稿为依据,如有误解几位老师观点之处,这里先行致歉。

我的商榷文章共分三篇。第一篇讨论的是“(反)政治正确”论述框架的思维陷阱,第二篇讨论的是“身份政治”的几种不同含义。本文是第三篇(首发“澎湃新闻”),借助“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这个概念,来分析和回应对谈中(也常见于公共讨论中)的一些说法,比如刘擎老师提出的“美国的警察暴力虽然本身的确是个问题,但与种族歧视无关”、白彤东老师提出的“美国当代的根本社会矛盾是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过分关注种族问题只会模糊焦点”等等。

2020年7月17日星期五

当我们谈论“身份政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身份政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20622日晚,华东师范大学ECNU-UBC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组织了一场许纪霖、刘擎、白彤东、吴冠军四位老师之间的线上对谈,围绕美国当前的反种族主义抗议运动展开讨论。整体而言,四位老师均对这场运动持同情理解的立场,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但对话中的一些具体论述及其背后的思维框架,在我看来仍有可议之处,因此不揣冒昧,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口述后由“澎湃新闻”实习生张家乐帮助整理成文,特此致谢。由于未能现场聆听此次对谈,所有商榷均以事后整理的对谈文字整理稿为依据,如有误解几位老师观点之处,这里先行致歉。
我的商榷文章共分三篇。在第一篇商榷文章中,我讨论了“(反)政治正确”这个论述框架本身为什么是一个思维陷阱。这里是第二篇(首发于“澎湃新闻”),我将讨论四位老师对谈中的另一大主题: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

跳出“(反)政治正确”论述框架的思维陷阱

跳出“(反)政治正确”论述框架的思维陷阱

2020622日晚,华东师范大学ECNU-UBC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组织了一场许纪霖、刘擎、白彤东、吴冠军四位老师之间的线上对谈,围绕美国当前的反种族主义抗议运动展开讨论。整体而言,四位老师均对这场运动持同情理解的立场,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但对话中的一些具体论述及其背后的思维框架,在我看来仍有可议之处,因此不揣冒昧,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口述后由“澎湃新闻”实习生张家乐帮助整理成文,特此致谢。由于未能现场聆听此次对谈,所有商榷均以事后整理的对谈文字整理稿为依据,如有误解几位老师观点之处,这里先行致歉。
我的商榷文章共分三篇。本文是第一篇(首发于“澎湃新闻”),针对的是整场对谈始终依托着的“(反)政治正确”论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