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9日星期一

华歆御史大夫职暨相关问题考(7)

  至此,『延康元年曹丕封拜魏国诸官比起咸熙二年司马炎而言,是更加有计划地对禅代后新朝职官的布置』这一假设已经证成,『曹丕即位后,为何不从国内擢升官员充任相国,反向汉廷求之』的疑问也已得到回答:由于延康封拜是对禅代后新朝职官的布置,华歆必于此时脱汉入魏,方保新朝司徒之职。

  其余开篇数问可与魏晋禅代事互见。华歆拜御史大夫前为丞相军师,乃是曹操府属,本已属于魏国体系,却反入汉为官,此事与贾充事相若。按《晋书·贾充传》,贾充以司马昭大将军右长史一职迁廷尉、中护军、散骑常侍,皆为魏职,亦至司马炎即王位后方脱魏入晋。至于王朗以前魏御史大夫为何人,实则置官未必有就职之人。《晋书·文帝纪》:“(咸熙二年五月)晋国置御史大夫、侍中、常侍、尚书、中领军、卫将军官。”《晋书·武帝纪》:“(咸熙二年九月)以魏司徒何曾为丞相,镇南将军王沈为御史大夫,中护军贾充为卫将军,议郎裴秀为尚书令、光禄大夫,皆开府。”其间数月御史大夫、卫将军缺员。又建安十八年已诏魏国置“丞相以下群卿百寮”,而至建安二十一年方以钟繇为相国,①御史大夫事亦尝由袁涣以郎中令行之②,况汉廷御史大夫亦曾缺员,则王朗以前不必定以华歆为魏御史大夫。史料阙略,此间种种也无法深究。

  如此,以《后汉纪》所载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壬寅诏之真实性为前提、关于建安二十二年华歆出任汉御史大夫的历史模型及其背景描述已基本完成,唯一仍无法解释的便是陈寿的亲历性问题。此模型的反对者可以合理地想象并诘问道,陈寿上距汉魏禅代未远,第一手资料如诸官员的职事记录等大抵齐全,对汉官、魏官的区分恐怕未至于发生混淆。持此论者,其立论来自于文本史料之外,其真伪甄别有赖于对当时史官工作方式、史料保存制度的复现,而这一复现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绝非本文中的历史模型所能囊括。因此,仅就现存文本而言,华歆任汉御史大夫而非魏御史大夫,自然成为一个容纳性更强的结论。

  【①《三国志·武帝纪》】
  【②《三国志·袁涣传》】

(完)


华歆御史大夫职暨相关问题考(6)

  “时诸将皆受魏官号”,究竟此“诸将”所及范围如何?是否囊括当时所有亲曹魏的将军?恐怕不然,略举一二例可知。考《魏横海将军吕君碑》,传主于文帝践祚后转拜横海将军,此前其平狄将军乃是汉廷官号。①又曹丕即王位时迁满宠为扬武将军,前此亦为汉官。②故夏侯惇所指“诸将”当非所有将军可知。

  或以为吕常终究是小角色,史传不载,“受魏官号”与否无足轻重。然即便“名将”③中并有可疑者。曹丕即王位时,诸官诸将各有升迁,唯独身居五子之首的征东将军张辽被差别对待,④此间必有蹊跷。

  张辽由征东将军转前将军,未有升迁。考汉末及魏朝时于前后左右与四征间有所调动者,有马腾、张辽、黄忠、满宠、郭淮数例。其中满、郭事皆在魏朝,且同以战功由前后左右迁四征,⑤则魏世四征高于前后左右,无可质疑。建安初马腾以征东将军转拜前将军⑥,以及刘备自封汉中王时以征西将军黄忠为后将军,此二事与张辽转职同在汉世,又同由四征转前后左右,可稍互见。

  《宋书·百官志上》引鱼豢说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论者或以黄忠征西将军犹在关、张荡寇、征虏下⑦证鱼豢“汉旧”说为确,实则不然。按《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典略》,马腾以偏将军“迁征西将军”,是四征必不与偏裨同。按《三国志》各人本传,公孙瓒以奋武将军“迁前将军”、乐进以折冲将军“迁右将军”、于禁以虎威将军“迁左将军”等,可见汉末前后左右将军高于杂号;又马腾以征东将军“转拜为前将军”、又张辽以征东将军“转前将军”,是汉末四征与前后左右平级,则诸征高于杂号、偏裨,不待贤者可知。然则何以黄忠征西将军职在荡寇、征虏下?盖此征西将军乃刘备擅相署置,与朝廷上位同前后左右、高于偏裨杂号之征西将军绝不相类,只可列名于杂号之间故也。私署将军号本为大罪,⑧即便汉末天下纷纷,群雄并立,朝廷无暇追究,私署将军含金量亦远不及朝廷正员。⑨纵以曹操之专擅,亦直至建安二十年(封魏公后二年)方正式获得“承制封拜”权的名义,遑论尚无王爵的左将军刘备。迁黄忠为征西将军,其意在以征西将军夏侯渊之死刺痛曹魏,随意性明显,并非专门以诸征之位使处诸将之上。综合以上诸因素,不仅于后人眼里,即便在刘备集团内,黄忠征西将军号亦只被视作刘备私署的杂号将军,而非朝廷官职体系中正式的诸征之一(申耽之征北将军号亦此类,见《三国志·刘封传》),因此上表时,黄忠排在关、张之后,刘备自封汉中王后,又以征西将军为后将军,其理皆出于此。黄忠之“征”,与马腾、张辽等并不处在同一等级上。

  既如此,则鱼豢“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的说法亦颇成疑了。四征之置自然在曹操以前,鱼豢本意乃是,汉旧四征同于杂号,自曹操所置始,方才“秩二千石”,地位渐渐尊崇。然将刘备私署的征西将军黄忠与朝廷拜除的诸征相区分可知,汉旧诸征本异于杂号,不待曹操所置方始尊崇。但鱼豢下一句话则未可轻忽:“黄初中,位次三公。”考前引数例,汉时诸征与前后左右并无明显高下之别,然入魏以后,诸征位在前后左右将军之上已成事实。此转变起于何时?按前文已证,延康封拜乃是对黄初职官体系的预先布置,而黄初中诸征地位已确定,则大抵延康时曹丕于此已有所考虑;其父曾有“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之语⑩,是以此转变的原因亦不难想见。

  有此背景,则延康封拜时张辽从征东将军转为前将军一事,已不能用“升官”或“曹魏官制羼乱”等语作解,只能认为,张辽的征东将军乃是汉职,转为前将军,实借此脱汉入魏。张辽在建安二十年,是年八月辽于合肥大破孙权,九月曹操得“承制封拜”之权,然此“承制封拜”,所拜非魏官而是汉官⑾;二十一年五月曹操方为魏王。建安二十年所拜征东将军张辽为汉官,庶几近乎情理。⑿

  如此便需回头考察“时诸将皆受魏官号”一说。注意夏侯惇本传中,“拜前将军”与“督诸军还寿春”一事相前后⒀。考《三国志·张辽传》,张辽由摩陂“还屯陈郡”。寿春在扬州,陈郡在豫州,两军并非一路。若将“时诸将皆受魏官号”中“诸将”二字理解为夏侯惇督还寿春之诸将,则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张辽本不在“皆受魏官号”之列,其征东将军为汉官与王沈《魏书》“时诸将皆受魏官号”一说并不矛盾。曹丕即王位时张辽由征东将军转为前将军,此举意不在官职升迁,而在脱汉入魏,这也是延康封拜于增设王国职位之外,另一关键的布置环节。

  【①《隶释》卷十九《魏横海将军吕君碑》:“转拜平狄将军,改封卢亭侯,莅国赋政,十有三年。……帝加其庸,转拜横海将军,徙封西鄂都乡侯。”或有疑此人即吕常者,见《三国志·徐晃传》:“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
  【②《三国志·满宠传》:“宠力战有功,羽遂退,进封安昌亭侯。”按《晋书·地理志下》,安昌在南阳新野,非魏国辖地,是满宠受汉廷封爵,非魏官可知。然本传“文帝即王位,迁扬武将军”,则是脱汉入魏矣。】
  【③《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二十五年注引《魏书》:“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同书《于禁传》:“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
  【④《三国志·张辽传》:“文帝即王位,转前将军。”“转”字意义甚明。凌云雕龙不解此意,误以为“张辽由征东将军升前将军”,又由此推得蜀汉“征镇安平诸将军犹在前后左右中各将军之下”乃是常例,反倒“曹魏的官制很乱,要什么例子都有,所以就看不出谁大谁小”。大谬。凌云雕龙说见《从蜀汉五虎将的官运试观汉末将军制度》及其《三答》,
http://www.langya.org/bbs/showthread.php?t=43787&page=1&pp=15。】
  【⑤《三国志·满宠传》:“(黄初)五年,拜前将军。……(太和)四年,拜宠征东将军。”《三国志·郭淮传》:“(正始元年)转拜前将军。……嘉平元年,迁征西将军。”注意《郭淮传》中明言“迁”字。】
  【⑥《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典略》:“(马腾)初平中,拜征东将军。……建安之初……征腾还屯槐里,转拜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
  【⑦《三国志·先主传》建安二十四年载群下上刘备为汉中王表有“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之语,诸将军号以平西将军、镇军将军、军议中郎将、军师将军、荡寇将军、征虏将军、征西将军、镇远将军、扬武将军、兴业将军顺序排列。】
  【⑧《汉书·景十三王传》:“(江都王)建亦颇闻淮南、衡山阴谋,恐一日发,为所并,遂作兵器。号王后父胡应为将军。中大夫疾有材力,善骑射,号曰灵武君。作治黄屋盖,刻皇帝玺,铸将军、都尉金银印,作汉使节二十、绶千余,具置军官品员及拜爵封侯之赏,具天下之舆地及军陈图。……积数岁,事发觉,汉遣丞相长史与江都相杂案,索得兵器、玺、绶、节反具,有司请捕诛建。”】
  【⑨《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曰:“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
  【⑩《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五年注引《魏武故事》载十二月己亥令。】
  【⑾《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二十年注引孔衍《汉魏春秋》载诏:“昔在中兴,邓禹入关,承制拜军祭酒李文为河东太守,来歙又承制拜高峻为通路将军,察其本传,皆非先请,明临事刻印也,斯则世祖神明,权达损益,盖所用速示威怀而着鸿勋也。”所引邓禹、来歙二例,只及于“临事甄决”,不涉公国之事。】
  【⑿窃疑王国成例,不设诸征,以别于朝廷,如曹丕即位后有前后左右将军、有诸镇将军(镇东将军臧霸、镇南将军曹休等)而无诸征。如此夏侯渊征西、曹仁征南恐亦为汉官。又,未知设前后左右将军究竟是王国成例,或者竟始自曹操,而刘备、曹丕循之?】
  【⒀《三国志·夏侯惇传》:“(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拜前将军,督诸军还寿春,徙屯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