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4日星期四

书斋内外的政治哲学

上月28日在华东师大政治哲学工作坊,以“书斋内外的政治哲学”为题,和葛四友、应奇、谭安奎、周保松几位老师一起做了场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澎湃对这场讲座的报道见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75431,其中以下部分是经过我自己改写的:

林垚博士在发言中指出,虽然政治哲学就其核心而言确实是一门规范性的学科,但我们在进行规范论证时,应当避免沉醉于概念分析与逻辑推理的游戏固步自封、洋洋自得,而忽略了对社会、经济、历史等经验素材的摄入、消化与整合。实际上,周老师前面引用的马克思那段话,恰恰出自对那种脱离实际的、经院哲学式的学问家的鄙薄;而当代规范政治理论遭到的许多诘难,也是源于批评者不满于其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缺乏关切、了解与反思。

林垚博士举例说,对于主张自由民主的政治哲学家来说,一个可能的挑战来自对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的某种推演:根据这种推演,整个世界贸易体系必然存在中心与边缘、上游与下游,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实行自由民主制,是因为他们占据了世界体系的有利地位,能够源源不断地从边缘和下游国家攫取资源,以支撑其国内的公共政策开支;相反,位于产业链下游或世界体系边缘的国家则缺乏维持稳定的自由民主制度的社会经济资本;不但如此,倘若某些边缘国家经济转型成功挤入中心,必将同时挤走另一些原有的中心国家,对后者的自由与民主造成冲击。换言之,根据这种推演,世界体系的特定社会经济事实对可行的规范路径构成了极其严重的约束,令对自由民主的普世追求形同乌托邦。当然,这种推演未必是对的;但是要想为自由民主辩护,政治哲学家必须有能力从经验层面提出一种替代的推演。换句话说,政治哲学在保持规范性内核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学科交叉性,能够谦逊而敏锐地借鉴经验研究的成果。

林垚博士还指出,不但书斋内的政治哲学需要在规范性与交叉性之间寻找平衡,而且书斋外的政治哲学还需要在抽离性与介入性之间寻找平衡。所谓抽离性,是指从事政治哲学研究不能太过于热衷靠拢权力,包括公权力、资本的权力与舆论的权力;所谓介入性,则是指视野必须始终涵盖当代现实,对当下切身的重要问题及其历史肌理,都要极力寻求可靠的诊断。这些看似矛盾的性质,确实需要从事政治哲学的学者本身有充分决断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