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7日星期二

华歆御史大夫职暨相关问题考(1)

  建安二十二年华歆以丞相军师迁御史大夫,见各处记载。《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二十二年)六月,以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后汉书·献帝纪》:“二十二年夏六月,丞相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以帝纪体例而言,书于武纪,当以此御史大夫为魏王国(曹操已于上年进爵为王)的御史大夫,而书于献纪,则是范晔以为此御史大夫乃是汉廷官职。两相牴牾。

  由于陈寿上距汉末较近,且《三国志·文帝纪》、同书《华歆传》中亦有旁证①,因此后世史家多采信陈寿观点,以建安二十二年华歆所拜为魏国御史大夫。《宋书·百官志上》云:“献帝建安十三年,又罢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虑免,不复补。”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司空”条下称:“华歆,建安二十二年,由军师为魏国御史大夫。”钱大昕更责范晔道:“《魏志·华歆传》‘魏国初建,为御史大夫’,是歆为魏国之御史大夫,非汉廷之御史大夫也。刘昭注《百官志》云‘建安十三年,罢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虑免,不得补’。考建安十九年废皇后伏氏,虑尚在职,至二十一年封魏王操则宗正刘艾行御史大夫事,二十五年禅位则太常张音行御史大夫事,然则郗虑以后,汉廷无真受御史大夫,其说信矣。《魏志·太祖纪》书华歆为御史大夫,而不书郗虑,虑为汉臣、歆为魏臣故也。歆之除授不当书于汉纪。且使歆而得书,则钟繇为相国何以转不书乎?蔚宗未达官制,因有此误。”②

  延康元年禅让时,张音行汉御史大夫事,而《三国志·文帝纪》引《献帝传》载劝禅事,有“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及九卿上言”之语,可见王朗御史大夫一职乃是魏官。时曹丕为汉丞相③,华歆相国一职自是魏相国无疑,而王朗迁魏御史大夫与华歆由御史大夫迁魏相国适在同时,似王朗接替华歆出任魏御史大夫无疑。亦证魏官一说。

  然此说却要遭到一则原始史料的挑战。《后汉纪》卷三十所载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壬寅诏有“今使使持节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绂,领冀州牧”等语④。若《后汉纪》所载不误,华歆作为汉朝使臣,建安二十五年奉策诏曹丕即位时,其御史大夫之职自当是汉官而非魏官无疑(正如刘艾、张音皆为汉官)。诏书是原始资料,其可信等级应列为最高,很有可能范晔就是参考了此诏,而将华歆出任御史大夫一事列入献帝纪中,则汉官说亦不为无征。

  中古史研究向来受到史料阙略的严重掣肘。在并无其它材料可资参验的情况下,自不能轻易置《后汉纪》所载此诏于不理。若接受诏书真实性优先这一前提,魏官说显然已不成立,则如何据此重构出近乎合理的历史模型并予以解释,便成为应予考察的题目。以前述三诏(建安二十一年进曹操爵为魏王诏、建安二十五年命曹丕即位诏、延康元年禅位诏)为基础,可得如下结论:『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进爵为王时,汉廷无御史大夫,以宗正刘艾行其事。建安二十二年六月,华歆以丞相军师拜汉御史大夫。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汉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曹丕即王位。延康元年二月,华歆以汉御史大夫拜魏相国,汉廷又无御史大夫;同日王朗以魏大理迁魏御史大夫。延康元年十月禅代时,汉廷以太常张音行御史大夫事。』

  但这一结论若要成立,所面临的困难比魏官说而言只多不少。华歆拜御史大夫前为丞相军师,乃是曹操府属,本已属于魏国体系,何以反入汉为官?曹丕即位后,为何不从国内擢升官员充任相国,反向汉廷求之?华歆若并非魏国御史大夫,则王朗以前此职又属何人?陈寿倘无所睹,岂能径书华歆职为魏官?本文试图对延康即位之际魏国职官变动等相关历史背景作一梳理,以期对以上诸问题给出合理的解答。

  【①《三国志·华歆传》:“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三国志·文帝纪》:“(延康)元年二月壬戌,以太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
  【②转引自《三国志集解》武纪建安二十二年。刘艾事见《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二十一年引《献帝传》所载诏书:“今进君爵为魏王,使使持节行御史大夫宗正刘艾奉策玺”云云。张音事见《三国志·文帝纪》延康元年:“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又注引《献帝传》所载诏书:“使使持节行御史大夫事太常音奉皇帝玺绶”云云,则张音时为太常。《后汉纪》卷三十建安二十五年作“使御史大夫张音奉皇帝玺绶”,脱“行”字。】
  【③《三国志·文帝纪》:“太祖崩,嗣位为丞相、魏王。”】
  【④亦见《三国志·文帝纪》注引袁宏同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